一条改变世界的鱼:鳕鱼往事
ISBN13: 9787508662152
标题: 一条改变世界的鱼:鳕鱼往事
作者: 马克·科尔兰斯基
译者: 韩卉
出版年: 2017

干锅里的鱼腥味是最重的,而它之所以叫干锅也的确名副其实,因为这种锅不停地熬煮着浓鱼汤,从早餐、午餐、晚餐…直到你吃完晚饭,开始挑出不小心掉到身上的鱼骨头为止。屋前的小院是用蛤蚌壳铺排的,赫雪太太戴着一条由鳕鱼脊椎骨打光串成的项链,而荷西·赫雪的账本套则是用上等鲨鱼皮做成的。在这里,连牛奶都有鱼腥味,真令人费解。直到某天早上,我在海滩上的渔船之间闲逛,突然发现荷西那条斑纹母牛正在啃鱼的尸体,而且还在一堆鳕鱼头里走来走去,看上去懒洋洋的,这才明白怎么回事!
赫尔曼·梅尔威尔,《白鲸》

费尔顿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世纪初的波士顿甜酒制造商,早在其1936年的《饮酒指南》里就露骨地描述过这种甜酒贸易:“商船老板发明了一套贸易循环系统,他们先把奴隶运到西印度群岛,再把赤糖糊从西印度群岛运到波士顿和其他新英格兰商港,最后将甜酒运往非洲。”

所谓流刺网指的是沉在海底的渔网,它从外表看来很像是羽毛球网。底栖鱼类落网后会拼命向前游动以挣脱纠缠,但最后都以被勒死告终。流刺网上端绑有浮标作为记号,渔民只要每天拉网收鱼就可以了。有时渔网会意外地从锚上松脱,漂在海面上,沿途生物都被渔网尽收其内,直到渔网过重沉到海底。这时,底栖生物又以被困在网中的生物尸体为食,当这尸体消耗掉后,渔网就会再次浮上水面,从而开始另一回合的屠杀。20世纪时,制作渔网的材料由麻绳变为尼龙,又发展成合成纤维,这更加重了流刺网的危害。人造纤维十分耐用,据估计,一张现代“鬼网”在海中可以持续捕捞五年以上。

利奥波德·布鲁姆先生享用着美味的动物内脏。他喜欢浓浓的杂碎汤、填有坚果的内脏、填有作料的烤制心脏以及裹着面包屑炸过的肝片、炸鳕鱼子。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鱼干是冰岛最主要的食物,吃的时候应该用手撕下沾着黄油吃。它的硬度不太一样,较硬的吃起来像趾甲,较软的则像脚底的皮。
W.H.奥登 & 路易斯·麦克尼斯,《冰岛来信》

两个憔悴的小男孩带着锡罐出现了,看上去倒像是两个瘦小的老人。他们穿着及膝长靴,在鳕鱼头堆的一滩水边费力地行走着。每人兜里都有一把小折刀,当找到中意的鱼头时,他们就在它的颚下切开一道三角小口,取出鱼舌。等到容器装满了,就把鱼舌倒在空桌上,用锡罐盛满干净的海水清洗,再把鱼舌放回罐里…
多丽丝·蒙哥马利,《加斯佩海岸专辑》

将鱼舌和颊肉裹上玉米粉,炸至金黄。鱼舌并非真的舌头,而是位于鱼嘴底部的一小块肉。将颊肉连着颚骨一起切了,烹炸后就成了被称为“猪排”的菜肴。
哈里特·亚当斯编,哈尔波注,《船长餐点:科德角的海鲜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