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大历史
ISBN13: 9787108068705
标题: 书的大历史
副标题: 六千年的演化与变迁
作者: 基思·休斯敦
译者: 伊玉岩, 邵慧敏
出版年: 2020

在航海领域,由纸沙草制作的绳索以轻盈坚韧而闻名。人们把纸莎草茎秆纤薄的绿色外皮剥成细条,再编成绳子,用整根茎的话可以编成直径3英寸的粗缆绳。纸莎草绳声名远播,以至于很多古代作家在讲述历史上的传奇故事时都会提到它。比如,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撰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波斯国主薛西斯(Xerxes)在准备入侵希腊大陆时,下令用埃及纸沙草和腓尼基亚麻编制的绳索在土耳其西北部的赫勒斯滂海陕(今达达尼尔海峡)搭桥。然而,水流十分湍急,搭桥的浮船被冲走了。与新近漫画书中重新刻画的反面人物相似,薛西斯戏剧性地表达了他的愤怒:他下令鞭打赫勒斯滂海峡的海水三百下。这使得他在新近的漫画书被塑造成一个反派人物。在海峡受到相应的严厉惩罚后,士兵们成功地架设了两座桥梁(每座桥梁便用了四条纸莎草缆绳和两条亚麻缆绳),然后继续人侵希腊大陆。
纸莎草也出现在更多的家庭生活场景中。希罗多德写道,埃及人吃纸莎草茎顶端约18英寸的幼嫩部分。“那些希望获得最佳口感的人,会在食用前把纸莎草放入高温的炉中烘烤一下。”现代实验表明,尽管白色的海绵层可以被当作某种膳食纤维,但其中的卡路里含量却很低,营养物质贫乏。纸莎草作为食物的价值缺乏佐证,不过,它却是药物制剂中的一种常见成分:纸莎草灰可以用来治疗溃疡;浸醋后,纸莎草可以用来处理伤口;榨出的汁可以减轻眼睛不适;与葡萄酒混合饮用可以治疗失眠(当然,纸莎草的存在可能有些多余)。有位失眠病人喝了纸莎草与葡萄酒的混合溶液,身体蜷曲在纸莎草扎成的垫子上,搭盖着用纸莎草外皮编织的毯子,睡得香极了。

随着19世纪走向尾声,造纸商逐渐摆脱了简单粗暴的工业破碎机。他们不再通过外力强行将木材碾碎,而是采用炼金术的工序,用亚硫酸或碱性盐将木头碎片蒸煮后转化为纸浆。然后,用次氯酸钙漂白纸浆,使得棕色的木浆纸呈现令人满意的白色。而传统用于上浆的明胶,由于造价比其他所有原料加在一起还高,因此为硫酸铝(又称“造纸明矾”,与用手提高古莎草纸张亮度的化学物质相同)与树脂(即松香)的混合物所取代。其中,明矾能让树脂黏附在纸浆纤维上,并在纸张成品上形成防水(如墨水)涂层。明矾和树脂也是同样直接加入纸浆桶,进一步简化了纸张生产的流水线。

鞣酸铁墨水深受欢迎的关键在于它能与羊皮纸紧密结合。用笔从瓶中取出鞣酸铁墨水并在羊皮纸上书写后,这种淡色的墨水渗入羊皮纸中,随着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墨水颜色逐渐加深,变成永久带有光泽的蓝黑色。墨水变干后,几乎不可能擦掉。不过,着实有些可笑的是,因为使用了鞣酸铁墨水,中世纪抄写员的工具包中专用的擦除工具儿乎与书写工具一样多。工具包单不仅有鹅毛笔(取代了芦苇笔,但保留了它们独特的分裂笔尖)、角状墨水容器、削笔刀与直尺,还有可以轻轻擦拭羊皮纸的浮石、可以进行更加直接操作的剃刀,以及修复被擦拭的表面以便重新书写文字的粉笔。由于羊皮纸极其昂贵,所以很难想象一本书会由于内容过时或无关紧要而被整本抛弃,所以“重写本”(palimpsest)的概念诞生了:“重写本”一词源于希腊语palimpsestos,意思是“再次刮掉”,是指原内容被擦除后又被重新使用的文档。但是,鞣酸铁墨水的特点就在于其持久性,所以许多重写本仍有以前文学的痕迹。从2011年公开的“阿基来德重写本”(“Archimedes Palimpsest”)可以看出,一本中世纪的祈祷书里隐藏了希腊发明家阿基来德两部遗失的作品。如今一些最珍贵的古代书籍正是依托重写本而留存,只有在紫外线灯下仔细检查才能发现。
鞣酸铁墨水的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炼金术一般的工作。首先,需要收集和晒干球形的树瘿:在强盗出没的欧洲森林中发现的橡树瘿是令人满意的,而眼光更加挑剔的人则青睐那些从叙利亚阿勒颇省进口的树瘿。西班牙本身就出产绿矾,其形态为绿色的粉末或晶体(后来,制作商用冗长的原始工业流程生产绿矾,从开始到结束需要长送四年的时间),而阿拉伯树胶和阿勒颇树瘿一样来自近东地区。这些材料集齐后,中世纪的抄写员开始了墨水制作工序,时间从两个小时到两个月不等。先是将干树瘿压碎或捣碎,然后根据各自的喜好,用雨水、葡萄酒或啤酒(当时人们认为这些液体比饮用水更纯净)进行浸泡、烹煮或发酵。树瘿液提取完毕后,加入粉末状的绿矾和捣碎的阿拉伯树胶,使混合物变得黏稠。这种制作方法的重大隐患在于鞣酸铁墨水的主要成分之一绿矾,它通常以一种脱水(且更便携)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让人与含水的绿矾晶体发生混淆。用脱水的绿矾制作的墨水含有过量的硫酸,所以今天的图书保管员们经常发现羊皮纸手稿的酸性文字正在慢慢侵蚀书页。19世纪生产的酸性纸张给人们留下了脆弱的书籍,而中世纪生产的酸性墨水则给人们留下了脆弱的文字。

约翰内斯·谷登堡的钢模、黄铜铸模、手工模具、铅活字、版框、印版、印楔与压印机一一这些工具统称为印刷机一一彻底打破了欧洲学者、抄写员和神职人员垄断的封闭世界。在谷登堡的《圣经》出现之后的半个世纪,新出现书籍的数量比之前几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自此图书产业加速发展:1454年至1500年,人们印制了1260万本古籍(incunabula,这些最早的书籍在拉丁语中被称为“摇篮”或“襁褓”)。此后,每一百年图书产量就会增至三倍以上。18世纪后半叶,仅西欧就印刷出版了6亿多册图书。

平版印刷术的最终工艺融合了阿洛伊斯多年的实践经验。首先,将一块巴伐利亚石灰石板抛光磨平,然后用阿洛伊斯的油性石头墨水画出图像,让石灰石的孔隙吸收墨水。接下来,用稀释的硝酸溶液清洁石板(并不是为了蚀刻石板,而是为了去除表面多余的油脂),然后在石板上刷一层阿拉伯树胶使其“脱敏”,不会受到进一步污染。印刷的时候,用水清洗石板,再用滚简滚上一层油性墨水。水和油就分别向各自亲和的区域集中(墨水集中到带蜡的字迹上,水都集中到带树胶的空白处),一页就印刷完成了。
在阿洛伊斯看来,平版印刷明显优于旧式的雕版印刷和铜版印刷。比起蚀刻和雕刻铜版,在石板上画画简直是孩子都能胜任的,而且石板本身也比木板坚固得多。平版印刷也很快:阿洛伊斯每小时可以印出150张,传统的铜版即印刷匠用尽全身解数同样时间内也只能印出几张。由于印刷是在一个非常平滑的表面完成的,没有凸起和凹陷处,所以表面不会随着使用而被磨损,理论上来讲,平版印刷的石板是可以印刷无数次的:然而在实践中,石头在反复使用过程中经常被压碎和抛光,或者于脆被“消灭”一一就是故意使它污损,以增加现有印刷品的价值。不久之后,它的使用寿命太长成了个问题。

福克斯·塔尔博特认为重铬酸盐明胶可以解决他的问题。用细点腐蚀法蚀刻的树脂颗粒非常小,人眼无法察觉,受此启发,他意识到,如果他印出的黑白图像由足够小的墨点组成,那么人眼会自动忽略墨点间的间隙。于是,1852年他申请了“摄影面纱”(photographic veil)这一技术的专利,这种纱网可以将图像隔成分离的点状区域。他的构想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简单:先把感光明胶涂在一块铜版上,然后盖一块细纱布使其感光,部分明胶便会硬化,形成规则的点状图案。然后,他把细纱布换成一张底片,使光线再次透过底片打到部分曝光的铜版上。铜版的明胶会硬化为微小点状,这些点按纱布的纹理分布,其大小由底片的明暗度决定。按照细点腐蚀法处理后,硬化的明胶点周围的小凹槽可以或多或少吸取一些墨水,“半色调”(网目调)图像施墨之后,就可以像铜版印刷一样被印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塔尔博特的构想得到了扩展和改进:人们发现,若将正片(而非底片)置于涂覆明胶的铜版,曝光后会形成浮雕图像。到19世纪末,半色调已经成为大规模印刷照片的实际标准。浮雕半色调图像可以和活字一起固定在印版上,使文字和照片共存于一个页面,这样的印版可以经受住传统印刷机的无数次印刷。使用新闻纸等更粗糙的纸,还是使用艺术纸等更平整光滑的纸,印刷半色调的“分辨率”可能会依据所用纱网的粗细而有所不同。(讽刺的是,半色调插图之前常常被放逐至印刷昂贵的相纸,文字部分则印刷于更便宜的纸张。独立的插图或者说“图版”犹如不死之兽,很难去除。)如果你翻阅过1880年到1960年间印刷的插图书籍、报纸或杂志,那么你肯定见过这种印刷图案。

到了20世纪60年代,卷筒纸胶版印刷机与照相平版印刷机结合起来,成为大批量印刷无可争议之王。两者的结合方式多种多样,且价格低廉,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印刷。首先,要印刷的图书、杂志或报纸的内容按照出版者的要求排版:文学可以用活字、莱诺铸排机或莫诺铸排机,或者用替代它们的照相排版进行“冷排”;图片可以是木雕版画、油画、素描或照片,无论用什么方式制图,所采用的印刷方法没有什么不同。每一页都以“照相就绪”(camera-ready,付印原版无须再处理便可立即拍照制版)的方式排好版,而且组件也都贴在背板上,此时每一页都被拍摄成相片底片,然后底片在感光金属版上曝光,最后这些准备好的平版印版被卷绕于轮转印刷机的滚筒上,就可以印刷了。
当计算机逐渐担纲图书装顺设计的时代来临之际,平版印刷依然能够平稳应对,这是其经久不衰的魅力之一。本书的每一页本质上都是一幅插图,其文字和图片被分解成无数小到肉眼无法辨认的像素。这些像素被计算机控制的激光以极高的精度刻在铝版上。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文字时,其实也是在看一幅图片。

公元前3世纪初的某个时期,托勒密人在亚历山大建立了一座神庙,献给宙斯和摩涅莫绪涅所生的九个女儿(被称为缪斯女神)。总的来说,卡利奥佩(Calliope)、克里俄(Clio)、欧忒耳珀(Euterpe)、忒耳西科瑞(Terpsichore)、埃拉托(Erato)、墨尔波墨涅(Melpomene)、塔利亚(Thalia)、波吕许谟尼亚(Polyhymnia)和乌拉妮娅(Urania)这九位司职文艺的女神是神圣灵感的源泉,诗人、演员、天文学家和哲学家都相信她们能带来创造力和才能。所以,这座神庙被称为缪斯庙(Mouseion,意为“缪斯的居所”,后来我们称类似的建筑为“博物馆”[museums]),专门用手研究首然界及其之上的天空。
托勤密人对来此的学者减免赋税,提供免费住宿,并鼓励他们讨论、沉思、阅读和写作。欧几里得就在这里写成了他关于数学的开创性著作《几何原本》(Elements):名叫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的天文学家也在此推测,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他的同事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则计算出了地球的直径,误差仅仅只有50英里,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正是在这里,阿基来德(这位在西西里海边长大的工程师,在亚历山大繁华的港口一定有宾至如归之感)受到启发,发明了螺旋形水泵,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缪斯庙最重要的地方是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据说馆内藏有大约70万部卷轴。走进任何一座现代图书馆,你会看到一架又一架几乎一模一样的书籍,每一本虽略有不同,但基本设计都是一样的。古代学者来到亚历山大图书馆时,迎接他们的也是一排又一排、一架又一架的卷轴,这些卷轴也是按照同一标准制作的。
典型的卷轴(biblion,希腊语,意为“书籍”)取名自制作它的莎草纸(bib1os),其高度在7英寸到13英寸之间,长度在20英尺到100英尺之间。卷轴的高度取决于制作它的纸张的尺寸:要求严苛的卷轴制作者会使用等级最高的纸(hieratica),只要他可以弄到。老普林尼描述卷轴的侧面(宽度)为13“指幅”(约10英寸),而长度则取决于制作它的纸张的数量。标准卷轴由20张纸组成,50张甚至70张是例外,但也是有的。
卷轴的书写方式基本上也是标准化的。抄写员用右手把着卷轴,慢慢向左手边滚动,在露出来的内层表面书写,版面类似报纸的分栏,每栏都比较窄。(托勒密时期的埃及是希腊化世界的前哨,大多数识学的人都写希腊文,因此他们的文本和文件都是从左往右书写的。)书写的栏宽几英寸,依抄写员的喜好略有差别,而且受卷轴高度的限制,每一栏只能写几十行学。标准化的另一个要点是对所谓“卷轴的第一页”(protokollon,由proto[第一]和kollon[粘贴]组成)的处理,它是卷轴组成页(kollemata)的第一页。卷轴通常是卷起来存放的,这样卷轴的第一页就成了最外层;因此,它在读者手中最先受到粗暴的对待,早期希腊抄写员习惯性地把它保留为空白页。然而,后来,讲究效率的官僚们无法忍受这些被浪费的空间,于是要求卷轴第一页记录卷轴的正式出处和制作日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希腊文单词“protokollon”遂渐演化为英语单词“protocol”(协议)。
抄写员抄写完毕后,可能会将特别长的卷轴截成更短的“卷册”(tomes,这个词源自希腊文tomos,表示“切”的意思)。切分完之后,每个单独的卷轴将被卷起来,成为罗马人后来所说的“卷”(volumen,该词源自拉丁文evolvere,意为“卷起来”),以便于保存。卷轴、书写以及围绕它们的通用语言,对于出入亚历山大缪斯届的抄写员和学者们来说是恒定的主题。
当时,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太多关注。托勒密三世(Ptolemy III Euergetes,又称“施惠者”[Benefactor],继任亚历山大统治权的托勒密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决定不计成本,尽可能地施惠于缪斯庙的图书馆。他付出一笔丰厚的押金(十五“塔伦特”银,总重量超过850磅),从雅典借来了许多经典作品,让缪斯庙的抄写员复制原件(拼写错误肯定会有,这是手抄本不可避免的),然后把手抄的复制本还了回去,雅典人为此感到震惊。托勒密三世随附的书信直截了当,他告诉雅典人:不客气,如果你们不满意,随时可以归还押金。最终,雅典人留下了银子,缪斯届留下了书。托勒密三世还将他以新换旧的伎俩用于定期航行于亚历山大港的商船上,他指示海关官员将来访的乘客携带的书籍都留下来。这样,又有原版书被存放到缪斯届的图书馆,而被船带走的是刚制作好的副本。如果用这种零和盗窃(zero-sum piracy)手法还无法获得一本想要的书,他就会派一个使者去雅典和罗德岛的书市上购买。
托勒密三世的藏书癖使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量激增。所宣称的70万部卷轴被分放在石头和木头制作的罐子(bibliotheke)里,以及类似办公室文件格一样的架子上。一部分成多卷的书需要单独的搁架或罐子,而单卷书籍则彼此共享存储空间。卷起的卷轴或垂直地存储在罐子里,或水平地存放在书架上,其一端贴有凸起的标签,这样无须展开就可以识别。希腊人称这些标签为“sittybos”(该词后期被误读,变成了拉丁语的“sillybus”,最终演变为英语的“syllabus”[摘要/提纲]),而罗马人则更喜欢称呼为“titulus”(亦即“title”,书名/标题)。

ISBN13: 9780393244809
Title: The Book
Subtitle: A Cover-to-Cover Exploration of the Most Powerful Object of Our Time
Authors: Keith Houston
Published: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