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13: 9787538258776
标题: 欧洲风化史
副标题: 文艺复兴时代
作者: 爱德华·傅克斯
译者: 侯焕闳
出版年: 2000
…16世纪的行会规定招收的学徒必须是“自由民出身,家世清白”,某些城市要求新学徒出示相应的证明,这并不是为了提高本阶级的道德,而是为了保障本阶级的特殊地位,不让无产阶级分子混入本阶级,因为在16世纪初,无产阶级分子大量涌人城市,想在城里学会一门手艺,行会是用这个办法来消除大量增长的竞争。只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才突然变得讲究风化了,间接地宣称婚姻的神圣性是“规矩正派”的基础。确实也很难想出更坚固的堤坝来防止威胁他们的竞争。在当时,证明自己是合法婚姻所生,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出生地越偏远,越难证明。
“那事发生在罗马建城240周年。一位显贵的罗马人在采里山脚下遇见了一位名叫薇罗尼卡的罗马贵妇。贵妇又聋又瞎,那位男子却不知道,问她在山上见到了哪些元老。问话时,出于意大利人的那种活泼,做了许许多多手势。贵妇听不见他的话,自然以为他是想同她干她自己想干的事,那也是年轻人通常要求于女人的。手势在爱情上比言语更有效更动人,她用手势请他跟她到附近她的房子,还用手势向他表示她多么乐意同他玩一场爱情游戏。”
修道院是最早的文化发源地和中心。这种状况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初的手工业也产生在修道院。第一批织工是在这里诞生的。僧侣酿酒最早,推行土地合理耕作制也最早。僧侣把这些都教给了寺院附近的民众。僧侣教他们纺织羊毛,穿毛织衣服,更合理地耕作土地,使他们对生活有较多样的、较高的要求。修道院之成为技术进步的发源地,自然不是偶然的。这完全是因为修道院最早做到了劳动的集中,而劳动的集中是一切技术进步的原因。修道院率先推行劳动的集中,而且是不遗余力,所以最早实现了商品生产。
…就这样,修道院渐渐成了最早最主要的文化生活中心。为了自身的生存,修道院最早修桥铺路,砍伐森林,开垦土地,治理沼泽,建筑堤坝。修道院加固的院墙是早期的要塞,每当抢掠成性的敌人人侵,附近的居民可以在这里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