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魅影
ISBN13: 9787563364671
标题: 毒物魅影
副标题: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质
作者: 约翰·亭布瑞
译者: 庄胜雄
出版年: 2007

Toxicology这个专有名词源自希腊文的toxikon(意为毒箭)和toxicos(弓)。

一般来说有三种方式:透过皮肤吸收、经由呼吸吸入,以及从嘴巴和肠胃(消化道)吸收。

能够溶于脂肪的物质,也比较容易被传送到身体各部位进行新陈代谢。

药物化学祖师爷保罗·埃立希具有对染料特别有兴趣的化学家背景,他发现有些染料物质可以污染细菌或与细菌产生化学联结,进而推论像这样的化学物也许可以杀死某些细胞,可以用来从事治疗。化学公司于是开始研究像染料这样的物质。在德国拜耳公司服务的细菌学家杜马克(Gerhard Domagk)发现一种红色染料百浪多息红(Protosil Red)能够杀死老鼠体内的链球菌,却又不会伤害到这些老鼠。事实上,杜马克自己的女儿遭到链球菌的严重感染时,他便直接拿这种化学物在她身上试用。结果,虽然她全身变得通红,却好了起来,逃过死劫。

海洛因是从吗啡转化而来,吗啡则从罂粟萃取,已经被使用几千年之久。千年之久。公元前4000年《埃伯斯纸草文稿》中提及,当时苏美人已经知道并使用罂粟这种植物。古希腊毒物学家迪奥斯科里斯(Dioscorides)可能是最早描述如何制作鸦片的人,公元50年,他在他的《药物论》(De Materia Medica)里如此描述:“这些人负责制造鸦片…他们用刀子做上星号…从头部外侧划开,用手指将渗出的眼泪般的汁液盛入汤匙中,不久之后再回来,会发现又渗出厚厚的一滴,第二天也有。”迪奥斯科里斯在这里描述的是划开罂粟头部的技术,让含有鸦片的汁液慢慢流到外面,而且可以一再采收。目前,在种植罂粟的一些国家当中,还是采取这种这种收割程序。从罂粟种子英流出的那种汁液,含有各种生物碱(alkaloids),其中最重要的是吗啡,但另一种很相近的化学物,可待因,也在其中。

摇头丸(Ecstasy)经常被简称为“E”,它的成分是甲烯-双氧基甲基安非他命(methylene dioxy-metamphetamine,简写成MDMA)。这是安非他命的衍生物,和天然产生的药物梅斯卡灵(mescaline又称仙人掌碱)有关系。

因为体温上升,很多服用者就会喝下大量的水。在此同时,摇头丸会增加分泌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简写成ADH),这会抑制尿液的产生。因此,在服用摇头丸后,尽管不断喝水,尿液的产生却反而减少,水就会被保留在体内。如果水累积得太多,血液被稀释得太厉害,血球就会因为吸进太多水而爆破。
在其他组织(如脑部)里的某些细胞也会因此肿胀,对器宫的特定部位(如脑千)构成强大压力。以上面丽雅·贝兹的例子来看,这可能是她昏迷及最后死亡的原因,因为她血中钠离子含量(这可以用来测量血液的稀释度)已经降到每1公升血浆只有126毫摩尔(millimole),远低于正常值134-145毫摩尔。当血中物质(如盐)的正常浓度减低,经由“渗透”(osmosis)过程,水就会流进细胞里,因为水希望借着这种过程来平衡血液浓度,结果却造成细胞肿胀和爆破(人溺毙时,也是这种情况,因为这时水会经由肺进人血中)。

不过,无机汞并不会进入脑中,因为它不溶于脂肪,所以无法穿越血脑屏障。

茛菪碱常和另一种生物碱阿托品(颠茄碱)一起被发现。颠茄(deadly nightshade Atropa belladonna)不仅含有阿托品,还含有莨菪碱。这种莓果的汁如果滴进眼睛会造成瞳孔放大。文艺复兴时代的妇女就利用这种莓果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它被冠上“bella donna”(美女)的名称,因为它会使这些妇女看来更漂亮。这些莓果也被古罗马一些下毒高手成功使用过,奥古斯都和克劳迪乌斯两位皇帝的妻子莉薇亚和阿格丽品娜。一颗颠茄果可能就拥有足以致命剂量的生物碱(颠茄的拉丁文学名的另一半Atropa,源自Atropos,意思是“切断生命线的命运”)。

哥伦比亚的印第安土著从青蛙身上取得这种毒素,把它们涂在箭头,查尔斯·柯兹兰(Charles Cochrane)船长在1823年到1824年在哥伦比亚探险时,曾经描述这种情况:
准备使用这种毒药的人,会先到森林里抓来一些青蛙,把它们养在一个藤编的篮子里定期喂食,等到他们想要使用毒药时,就取出其中一只,用一根削尖的木棒穿进它的喉咙,从其中一条腿穿出来。这种酷刑会迫使这只可怜的青蛙冒出很多汗,尤其是背部,很快就会布满白色泡沫,这就是这只青蛙产生的毒液。这些印第安土著把他们的箭头沾上这些泡沫,或是让箭头在泡沫中滚动一下,这可以让毒性保持1年之久。事后,在这些白色泡沫下会出现一层黄色的油脂,小心地把它们刮下来,毒性大约可以维持46个月,要看这只青蛙的体质而定。使用这种方式,一只青蛙可以提供足够分量的毒液供约50枝箭使用。

古希腊历史学家史特拉博(Strabo)对位于潘土司(Pantus)的砷矿场有如下的描述:“矿场里的空气不但有毒,也让人难以忍受,因为矿石的气味极其难闻,所以在矿场里工作的矿工注定要早死。”有些职业病很常见并被取了很有名的名称,像“帽商的颤抖”(hatter’s shake),“农民肺(farmers’ lung)因为吸入稻草中的细菌孢子,而造成过敏性肺伤害及气喘,以及“颚疽症”(phossy jaw),磷暴露造成颌骨变得容易碎裂。

“mad as hatter”(疯得像帽商),这句话在英语中经常被使用,但它的来源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来自制帽厂的工人,他们在制作供帽子使用的毛毡时,必须使用汞;被用来制作毡帽的海狸和兔子毛皮,必须用硝酸汞(mercuric nitrate一种汞盐处理,才能把毛皮粘结在一起。在这个过程结束后,再把毛皮加热,这时工人就会暴露于汞蒸气中。这些工人因此而出现的症状相当明显,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些症状包括颤抖(帽商的颤抖)心神不安[汞疯狂(mercury madness)]、走路不稳、说话结巴以及个性明显羞怯。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记载,公元前429年发生的伯罗奔尼萨半岛战争(PeloponnesianWar)中,斯巴达战士用沥青和硫磺加进木材里放火燃烧,不但火势猛烈,也产生令人窒息的毒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苏联,几千人由于吃了霉菌毒素感染的面粉制成的面包而死亡。因为有些谷类作物被留在田里过冬,在变得潮湿且发霉之后才收割,然后再制成面粉。

这些幻觉和麦角菌生物碱产生的症状十分相似可以由此揣想中世纪的人在麦角菌中毒、经历幻觉症状后,他们会有的反应。麦角酸衍生物也出现在牵牛花中,阿兹特克人(Aztec)就是用牵牛花酿造他们的神奇药酒。
注:不少人认为迷幻药在20世纪60年代衍生出嬉皮一代,披头士约翰·列侬写的一首经典曲子《露西戴着钻石飘浮在半空中》也被指为美化迷幻药,因为这首曲子的英文缩写正好是“LSD”,不过约翰·列依本人否认这种说法。

Title: The Poison Paradox
Subtitle: Chemical as Friends and Foes
Authors: John Timbrell
Published: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