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与饥荒
ISBN13: 9787510892882
标题: 洪水与饥荒
副标题: 1938至1950年河南黄泛区的战争与生态
作者: 米加·穆斯科里诺
译者: 亓民帅, 林炫羽
出版年: 2021

我们不需要照搬热力学和生态学的术语去分析历史档案。事实上,真正引起我关注的是,战争期间有关河南的资料里出现的一些有关能量的特定用语。1937—1945年中日战争的亲历者反复谈论与我们现在提到的“能量”形式相近的话题。只不过他们叙述时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概念和语义。我查阅了有关战争期间河南的档案文献和其他资料,其中都没有汉语“能源”一词。现代词典将“能源”翻译为英语“energy”。不过,他们反复提到的是“力”这个字(而非“能源”),这个字的意思是力量和做功的能力。战争时期的文献在多种场合下提及“力”,例如兵力、人力、民力、物力、畜力、生产力。这些用语代表各种具体的能量和力量。相关文献生动地描述了中日军队如何利用相应的“力”,以及战争对有限能源的需求。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成书的《说文解字》对“力”的解释是:“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灾。凡力之属皆从力。”这一定义将力与肌肉力量以及它在从事工作、完成任务上的应用联系起来。而且所有形式的力都是一种广义能力的不同表现。之后,清代(1644—1911年)学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详细阐述了力的含义:
力,筋也。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非有二物,引申之,凡精神所胜任皆曰力。象人筋之形。象其条理也。人之理曰力,故木之理曰朸,地之理曰阞,水之理曰泐。

…这种语义传播常常转手自日本,因为日本是翻译西方术语的先驱。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辞源》有关“力”的词条中,既保留了旧辞典的释义,同时也新加入了现代物理力学概念的介绍:“(1)筋力也,动物筋肉之作用,所以运动其肢体有所作为也,科学上凡使他物运动或禁止及改变方向之作用,均谓之力;(2)凡精神所及处皆曰力;(3)物所胜亦曰力,如笔力、马力;(4)尽其力曰力,如力战、力田;(5)为人役者曰力。”新的释义没有取代“力”早先的含义,而是在此基础上做了补充。我们在此看不到文化传播的“突破”,而只能看到语义的层层堆积。战争时期文献中“力”的含义,把科学上的概念“力量”与“力”早先的释义结合起来,用于表示做功的能力。
对身体及其肌肉运动的强调一直贯穿于对力的理解中,这与与约翰·R·麦克尼尔(John. R. McNeill)所称的“体能管理体制”(somatic energy regime)相呼应,在这个体制中能源主要表现为人和牲畜的肌肉力量。在“体能管理体制”下,更多的人和牲畜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力。无论作为主要能源的作物是丰富还是稀缺,人口和畜群都将宛如“社会能源系统中的飞轮”,因为他(它)们随时都可以被动员起来。由于肌肉是主要的能源,获得力量就需要控制和协调大量的人口和牲畜。”实现政治统治和军事胜利的唯一途径就是直接控制“体能管理体制”,并利用其盈余,投入战争。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是“由人类控制的太阳能系统,人类垄断了其中作物的能量输出并将之完全服务于人类”。因此,国家和军队也把人当作“太阳能动态储存系统”。牲畜是人类用以劳作或者作为食物的能量来源。人们对这些能源利用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各种人类群体之间力量大小的差异。

历史资料提到黄河的能量时,没有使用“力”这一字眼。转而使用了与“力”相关的汉字“势”,比如水势或者流势。”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解释“势”时,明确地把势与力联系起来:“势,盛力权也,从力执声…”换言之,“势”指强大的力量。从字形和含义上看,“力”明显是“势”的词根。我们最好把“势”理解为一种坡度或力场,“势”在特定方向上移动物体,下坡相对容易,而上坡则需付出极高成本。在20世纪30年代,《辞源》仍然将“势”的释义与“力”联系起来,称:“(1)行动之力也。力奋发之甚者,皆曰势。如火势、水势,行动之状态亦曰势,如手势、姿势。(2)形势。(3)权力也。”河流的“势能”是一种力,是普遍存在且重要的一种驱动力,而水能不过是力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一。

ISBN13: 9781107071568
Title: The Ecology of War in China
Subtitle: Henan Province, the Yellow River, and Beyond, 1938–1950 (Studies in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Authors: Micah S. Muscolino
Published: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