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13: 9787508670621
标题: 白银帝国
副标题: 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作者: 徐瑾
出版年: 2017
无论纸币还是白银,中国货币体系前现代化的症结之一,在于一直没有实现银行化。中国货币无法银行化,导致中国的纸币化道路失败,不得不走上白银之路。没有银行,没有白银铸币化,就谈不上从银行券路径创造纸币,货币只能以称量货币的形式存在,导致各种混乱与落伍;没有银行,中国的储蓄无法资本化,因为唯有贷款等业务才能解放资本的约束,创造更复杂的信贷交易;没有银行,中国的商业机构也无法公司化,既无法做大也无法走出人际关系限制;还是因为没有银行,货币发行也因此未能集中化,无法衍生出中央银行之类的银行。
鲍西娅:去把帐幕揭开,让这位尊贵的王子瞧瞧那几个匣子。现在请殿下自己选择吧。
摩洛哥亲王:第一只匣子是金的,上面刻着这几个字:“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第二只匣子是银的,上面刻着这样的约许:“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他所应得的东西。”第三只匣子是用沉重的铅打成的,上面刻着像铅一样冷酷的警告:“谁选择了我,必须准备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我怎么可以知道我选的错不错呢?
鲍西娅:这三只匣子中间,有一只里面藏着我的小像。您要是选中了那一只,我就是属于您的了。
威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太平洋上的加罗林群岛中有一个人口为5000-6000的雅浦岛(Yap)。岛上没有金属,唯一的资源就是石头,在消费中他们支付石轮——一种当地人叫作费(fei)的媒介,其材料是来自离雅浦岛400里之外的另外一个岛上的石灰石。岛上的交易结束之后往往不移动笨重的费,而让它留在原处,甚至也很少做标记。岛上某家人曾经试图运回一个壮观的、比例和质量都非凡的费,但是却在靠岸之时沉入海底。尽管如此,当地人还是觉得他们拥有那块费,所以这家人还是被认为是岛上最富有的人。
在惯常叙述中,科学家牛顿的下半生往往被描述为醉心神学,作为一句焉不详而又带有贬义的交代。事实上,牛顿担任伦敦铸币厂厂长28年(1699—1727),时间跨度几乎接近他作为物理学家的30年,甚至他被英王册封为勋爵,也是因为在铸币厂工作得力。
…在英国白银外流、货币重铸泛滥之际,牛顿在1717年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牛顿如何核定这一比价无从考证,但是他的这一举措对于英国金融历史的意义,几乎等于那一枚不知为何砸中他脑袋的苹果。
这一比价并不完美,甚至是一个错误,仍旧过高的金银比价导致了一连串效应,却也产生了出其不意的结果,故事的发展对英国是利好:正是源自牛顿的定价,白银仍旧继续流出英国,英国从此全面拥抱金本位制度。一个世纪后,也就是在牛顿确定黄金价格99年后的1816年,英国开始从法律上宣布成为金本位国家,而这一制度与比价奇迹般地维持到现代。
抛开双方针锋相对的说辞,日后一个美国历史学家描述这段历史是一场稀奇古怪的战争。当义律一方面怂恿英国毒贩向林则徐交出1700吨鸦片,另一方面则保证英国政府会赔偿其损失,于是故事结尾最初似乎看起来很完满:“林则徐收缴了鸦片,义律保全了面子,也维持了茶叶贸易,而毒贩们则为毒品得到了最高的补偿(加上利息和运费)。每个人都是赢家。”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赢家并不包括英国首相墨尔本,他需要弥补毒贩们的损失——就为了200万英镑,在游说以及压力之下,堂堂首相竟然“别无选择”,先付清这笔钱,再派出远征军前往中国,追缴损失。
根据日本学者大庭脩的研究,《海国图志》首次传入日本是在1851年,首批仅三本,由于涉及西洋内容初期还被视为禁书。船上的书籍底账可以一窥当时的变化,首批被记载“此项内有御禁制文句”,后来需求则越来越大,“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随后两年之内,《海国图志》被翻印了超过20个版本。
拒不执行,并非代表没有成本与一味顽抗。张公权与宋汉章首先的担忧在于,因为抗命他们会被北京政府解除职务,而一旦被解除职务可能就会面临无人顶上的困境,于是他们借助了租界法律,让商股股东起诉张宋二人,这也意味着他们在起诉期间无法擅离职守,也无法被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