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
ISBN13: 9787100127097
标题: 羽毛
副标题: 自然演化中的奇迹
作者: 托尔·汉森
译者: 赵敏, 冯骐
出版年: 2017

羽毛和神圣之间的联系并未止步于萨满教或古代神话,在那些伟大的一神教信仰中,它同样也占了一席之地。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甚至琐罗亚斯德教都信奉天使——更高级的灵性存在,它们充当着引导去往与神合一的路径的媒介。几个世纪以来,对天使的描述出奇地一致。它们的样貌明显可以看出是在人类形象上再添加某些特征。那么添加了些什么呢?究竟将何物添到人的形象上就能象征崇高的天使形态呢?是毛发?鳞片?还是一层黏糊糊的两栖动物的黏液?不,自从善灵(Vohu Manah)首次出现在琐罗亚斯德(Zoroaster)面前,米迦勒(Michael)首次出现在摩西面前,以及吉卜利勒(Gabriel)首次出现在穆罕默德面前,天使就具有了巨大的羽毛翅膀。羽毛就是它们的特征——可不是皮质的、蝙蝠状的翼,那是恶魔的标志。

这就是第一块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一种长着爬行动物骨架和鸟类羽毛的古代生物——的完整标本。虽然它的拉丁名字意义清晰、简明,甚至富有诗意——“镌刻在石头里的古代翅膀”…

设想你是一名生活在遥远未来的考古学家,在地球上一处21世纪初的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一个手机,并且只发现了这么一个。我们假设它是苹果手机,这个设备结构紧凑,有玻璃前屏,可以发送电子邮件、上网、拍照、存储和播放音乐、听片段鉴别流行歌曲、推荐一个好的牛排餐馆,并可以高速运行成千上万个其他应用程序。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你怎么能推演出这个设备的历史和最初的用途呢?你能不能猜到它那复杂、多功能的操作界面,是从一个笨重的箱子和一只听筒发展而来的,而当时它们唯一的功能就是利用铜导线来传送语音信息?就算这些是你的理论,除非你能偶然发现一部来自20世纪(或来自某个身为卢德分子的野外生物学家的办公室)的电话,否则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支持你的猜想。

虽然作者厄玛·罗鲍尔没有提供任何针对鹪鹩的菜谱,但是她的书里有一部分专门讲野禽,她强烈建议要用干式拨毛法,并且指出:“给一只彻底冻好的鸟拔毛要容易得多。”

事实上,把它放到一片面包角上都占不满空间。如果你有机会给一只鸣禽拔光羽毛,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只鸟拔了羽毛之后剩下的躯体真的是很小。这就得说到羽毛的重要性了,虽然它们很轻,但大多数鸟全身羽毛总重量超过其骨架干重的一到两倍。这只鹪鹩的肉身看上去小得令人难以置信,完全不同于那些躲在房前屋后灌木丛中“责骂”我的活泼的小调皮鬼们。我不禁感到我的所作所为对这只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侮辱。

苏打汽水瓶上标记有数字1,可以被回收制造成新的瓶子,或者是各种合成纤维。牛奶罐被标记着2,可以被制成木塑复合地板和室外家居材料。塑料袋是4号,一次性的咖啡杯盖是6号,等等。

许多生物都会利用“借”来的羽毛。鹿鼠和白足鼠用羽毛填塞它们的地洞,熊蜂则会在那些啮齿类动物搬离后再次利用那些羽毛材料。在沙漠地区,林鼠会在自己乱糟糟的垃圾堆里积攒成堆的羽毛。干燥的气候,再加之结晶的鼠尿,能将羽毛保存好几千年。

哺乳动物同样依靠排汗来帮自己散热,但是鸟类却没有这项功能。并且,鸟类维持着比哺乳动物高出相当多的基础代谢率,所以它们已经是在更热的处境下活动了。例如,金冠戴菊全年体温都稳定在华氏111度(44℃)左右。仅仅几度的变化,活细胞中蛋白质的分解速率就会开始高于机体置换新蛋白质的速率,生命体就会立即陷入昏迷、丧失意识并死亡。所以鸟类无法承受体温升高…

奔走起源支持者认为,飞行源自于脚步敏捷的兽脚类恐龙,它们一开始只是扑扇上肢,进行低矮的跳跃,就像我们的怀安多特鸡一样。树栖起源阵营则坚定不移地认为,飞行是作为延长树栖生物从一个树枝跳跃到另一个树枝上的距离的辅助手段演化而来。

仿生学,顾名思义,就是模仿生物的结构、行为以及生理过程,从而创造出尖端技术。仿生学的来源,能追溯到第一个沿着兽道寻找水源的人,或者是第一个用树叶做伪装悄悄接近一只羚羊的人。

事实上,泰坦尼克号末日之旅搭载的货物中没有需要索赔的宝石金子或者其他显而易见的财富。货物清单幸存了下来,上面记载的物品从常见之物(1963袋土豆),到奇怪的东西(28袋棍子),再到令人匪夷所思的东西(76箱龙血——一种植物树脂)都有,还有沙丁鱼、蘑菇、花边领子、一箱牙膏、兰花以及数量庞大的核桃。

他向我讲述了使用羽毛笔书写时那种不一样的节奏感——感官感受更加强烈,个人色彩更浓。“如果我在你手心放一片羽毛,你能感受到它的质感,但是却察觉不出明显的重量。当你使用几乎无重量的材料制成的笔时,这支笔就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Title: Feather
Subtitle: The Evolution of a Natural Miracle
Authors: Thor Hanson
Published: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