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的真实王朝
ISBN13: 9787214051929
标题: 耶稣的真实王朝
作者: 詹姆斯·泰伯
译者: 薛绚
出版年: 2008

耶稣时代的犹太式殡葬分成两个阶段——始葬与再葬。始葬是将尸体洗净后涂油与香料,用裹尸布包好。包裹好的尸体放进墓中石壁上凿的小龛(loculus)里,让尸体自行分解变干,放的时间可能长达一年。等到差不多只剩下骨头了,才进行再葬,即拣出遗骨,放进骨匣——“骨棺”,骨棺通常是用石灰岩凿制而成的。骨棺侧边往往会刻上死者的名字,或是用利器草草划上。有些骨棺盛了不只一个人的遗骨,所以刻记的名字也不止一个。长方形的骨棺有盖子,骨棺大小没有一定,但一般长0.51米、宽0.31米,长度够放进大腿骨,宽度够放进头骨。

“弥赛亚”这个名词源于希伯来文的moshiach,意思只是“受膏者”。希腊字christos也是“受膏者”的意思。我们熟悉的“基督”一词是从希腊字来,意思也就是“弥赛亚”。受膏者是指接受了在头上涂油膏的神圣仪式,正式确认是被选中要担任祭司或登上王位的人。按例是由先知来执行上帝选中的人的正式就职。不论受膏者是要担任祭司或国王,都必须具备恰当的血统资格。

按《律法书》(Torah),死者的兄弟之中最年长的未婚者,必须娶死者的遗孀,为死者生下一个孩子传“名”,以免死者没有后代。这叫作“娶寡妇制”(希伯来文为yibbum),是摩西律法的规定(见《申》25:5-10)。这是上帝赐给以色列的诫命,虔诚的犹太人都会遵行。这个话题在福音书中也出现过,人们拿一个假设的麻烦状况来请教耶稣:一名女子七度丧夫,每次丧夫都是再嫁亡夫的一个兄弟(《可》12:19—22)。

希腊文本的《新约》福音里说,约翰的食物是“蝗虫和野蜂蜜”。一部古希伯来文版的《马太》却说希腊文本的“蝗虫”是错误的,在希伯来文中,与之相关的一个字是指一种薄饼,是用类似摩西时代以色列人吃的“吗哪”的沙漠植物做的。耶稣曾经形容约翰“不吃不喝”或“不吃饼不喝酒”。可见他过的可能是严格吃素的生活,甚至饼也不吃,因为饼是用种子制作的,酒也是不可以喝的。这种素食者只吃自然生长的东西。这是避开文明的一切精致化的作风。

这部福音叫作Q,取名套用德文Quelle(意指“数据出处”),不是在山洞中找到或从地下挖出,而是嵌在《新约》的《马太》与《路加》里面,一直都在,只是隐藏了千百年没被人发现。《马太》与《路加》都以《马可》为叙事的根本依据,但两者同时也用了另一个依据为本,这部文件我们称之为Q,如今已经无法取得。我们抽出《马太》和《路加》同样有的、但是《马可》里没有的内容,就可以重建这份已消失的数据。结果发现,这是一批早期辑成的耶稣言行集,时间比《马可》还早。我们凭它可以走到现存福音书的背后,窥入一个更早的时代。

重建了的Q资料也保存了约翰教诲的一个简短而重要的样本。他曾说:“有两件衣裳的,就分给那没有的;有食物的,也当这样行”(《路》3:11)。这句话因为是典型的耶稣教诲,所以几乎没人注意到这本来是约翰说的。Q数据中,门徒请求耶稣:“教导我们祷告,像约翰教导他的门徒。”耶稣便把他从约翰教导学来的祷告念出来:
父啊,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愿你的国降临。
我们日用的饮食,天天赐给我们。
赦免我们的罪,
因为我们也赦免凡亏欠我们的人。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路》11:1—4)
基督教徒都会背《马太》所记述的较长版本的“主祷文”。路加的Q数据所述的比较短,却是更原始的、可能是耶稣向老师约翰学来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