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者协商

与死者协商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9787542624994, E

…字句只能这样排列组合,没有其他可能。

女性生理用品的广告不能直接说出名称用途,由此产生了后无来者的超现实广告作品,我尤其记得一则广告:一名女子穿着希腊长袍式的白色晚礼服,站在大理石台阶上凝望大海,底下写着:“摩黛丝…因为。”因为什么啊?我小时候总是纳闷。至今这问题还会出现在我梦里。

深居简出的艾米莉·狄更生,透过裹尸布上虫蛀小孔观看人世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有毒瘾和厌食症的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自杀的夏洛特·缪伊,自杀的西尔维娅·普拉斯,还有同样是自杀的安·塞斯顿。

希望你不会问我这一切是什么意思,或个中有什么道德寓意。我自认与历史学家一样都是说故事的人,唯一的职责就是不动感情地追索论点。讲述传奇的人必须…处在适当的高度,就像操纵线的人,并应有偶戏师傅的态度…
莫里斯·休利特,《森林情人》

在猎户星的低空
我凝视冬至穹隆变成梯阶,
群星高升。
杰伊·麦克弗森,《井》

站在及腰的,纵横交错的
阴影的河流,
在夜色降临的村庄,
猎人沉默,而女人
弯身在暗暗篝火旁,
我听见他们破碎的辅音…
艾尔·珀蒂,《一座印第安村庄的遗迹》

当时那套书的环衬页是类似威廉·莫里斯式的设计,图案有花有叶,还有个穿着中世纪优雅飘逸衣裳的仕女,手拿卷轴和一根结了三颗苹果或其他球形水果的树枝。花叶中交织一句座右铭:每个人,我会与你同行,指引你,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陪伴你。”
…我终于大吃一惊地发现这段亲切可爱的文字出自何处。那是一出名为《每个人》的剧作,主角“每个人”并不是在乡间愉快散步,而是在前往坟墓的途中。“每个人”的朋友全弃他而去,包括一听到目的地就开溜、要去喝酒压惊的“友谊”。唯一忠实的朋友是“善行”,但他力量太薄弱,也无法救“每个人”不受自己行为后果的惩罚。然而“善行”有个姊妹叫“知识”,是“知识”表示愿意提供有用的指引,陪伴“每个人”一路走到坟墓,我先前引的那两句话就是她的台词。
于是,我与这些书本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么温暖。发现了那两句话的出处之后,那位前拉斐尔派仕女手持的三颗水果看起来也变得不样:这时我已经读过罗伯特·格雷夫斯的《白色女神》,心想那看来正是给死者吃的食物。

“递给我一朵龙胆,给我一只火把!”最幽暗的作家 D·H·劳伦斯的《巴伐利亚龙胆》(Bavrian Gentians)诗中说。“让我用这花的蓝色火舌指引自己/走下愈来愈黑暗的楼梯,蓝得又黑又蓝/甚至到普西芬尼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