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疯狂的石头:治疗狂犬病的“万能良药”

By
Published 2024-03-13

在疫苗问世前,人们曾对付致命的狂犬病疫情,普遍采用神秘的动植矿物复合"狂犬石"疗法。这种奇特的民间仪式,源自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与渴求掌控的冲动。

1923年8月的一个早晨,密苏里州的农民亚当·雷利听到猪叫后前去查看,发现一只陌生狗在猪圈里。雷利试图保护家畜时,那条狗咬伤了他的腿。邻居们很快判断那是一只患有狂犬病的狗,这意味着雷利的处境危险万分。他立即骑马25英里去找小镇上的修女威廉·牛顿·萨顿,认为他是自己唯一的活命希望。

萨顿请雷利入座,让他把受伤的腿抬高,并叫小儿子取来新鲜牛奶。然后,他上楼取来随身携带的珍贵狂犬石。这块淡灰白色的石头早在内战后就世代相传,起源是一个在阿肯色州定居的德裔移民保留下来的。他们坚信这枚狂犬石有祛除狂犬病毒的神奇能力。

萨顿将狂犬石浸入新鲜牛奶中,再轻轻贴在雷利的伤口上4-5分钟。待移开手时,石头竟然粘在伤口上,这就是雷利确实感染狂犬病的铁证。接下来,他们静候6小时,石头自己掉落。萨顿洗净后,将石头投入一锅热牛奶中。随着加热,乳白色的表面渐渐浮起绿色污垢,萨顿解释说这就是毒素。然后他再次把石头按在伤口上,这次粘了2小时。第三次是45分钟,第四次石头就完全失去了吸附力——雷利彻底痊愈了。

这个惊人的治疗过程出自民俗学家兼音乐家洛曼·卡恩斯勒的一篇关于狂犬石的文章,他声称当年亲耳听萨顿讲述。即使如今我有科学解释,仍然难掩对这种仪式感到万分不安和费解。神秘的步骤安排、牛奶、绿色浮渣,还有漫长的等待,这一切都让我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当然,不去采用这种疗法,病人就只能面对狂犬病缓慢、残酷的死亡命运。而最令人费解的,莫过于这粒看似平凡的异物,竟在其中扮演着如此神奇的角色。

狂犬病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人类的大敌。这种被伊本·西娜(阿维森纳)称为"严重而有毒的忧郁症"的疾病,会攻击中枢神经系统,沿着传播路径直达大脑。人们认为每年7月24日至8月24日,当天狗星西里斯与太阳同时升起的"狗日"期间,狂犬病尤为猖獗。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由于症状明显且必死无疑,狂犬病仍让人提心吊胆。(1840-1906年期间,纽约市每年仅记录不超过7起狂犬病病例,却有数千人死于肺结核)。

尽管狂犬病可通过诸如蝙蝠、浣熊等野生动物传播,但更常见的传染源是狗只。正如比尔·瓦西克和莫妮卡·墨菲在他们的著作《疯狂:世界上最恶魔般的病毒文化史》中所写,"狂犬病与狗共生,狗也与我们共生"。狂犬病的爆发让人不安,意味着人与狗的生存空间早已交织重叠。更可怕的是疾病本身,患者表现出越来越野蛮、越来越不像人的症状,仿佛被同化为畜生。"狂犬病的啮咬"瓦西克和墨菲写道,"是动物感染人类的可见象征,是生物在由疾病转变成人类同样疾病时的明证"。狂犬病提醒我们,人与兽的分界究竟是多么脆弱。

1884年,路易·巴斯德发明疫苗之前,狂犬病的治疗方法少之又少。其中之一是烧火钳,史称"圣胡伯特钥匙"(取名自猎人的守护神)。这是把一根钉子或十字形烧红的铁头,直接压在伤口上。看似野蛮而迷信,但理论上若及时将伤口部位病毒烧灼,在病毒沿神经系统蔓延前阻隔传播,效果或可。有些文化中,一旦患者开始出现症状,如对水的严重恐惧(旧日所说之"恐水症"),亲属们会用厚毡毯将其捂住,不是为了加快死亡,而是为了不让某人独自承担杀人之责。

另一种广为人知的疗法就是狂犬石,用法与上述亚当·雷利的经历大致相同:新鲜牛奶浸泡、紧贴伤口、用热奶煮沫除毒、重复施加直至石头不再粘附。(一种变体是用咬伤者毛发贴伤口,由此而来了"狗咬吕咬人"的说法)。狂犬石只对人类有效,而且性质古怪,如果用于动物治疗就会失去对人类的功效。很重要的一点是,患者必须亲自去找狂犬石,石头永远不会被带到患者身边。关于狂犬石的来源和使用方式没有确凿记载,只有一些报纸文章、民俗良药指南及传说。

也许最著名的求治者是亚伯拉罕·林肯。1852年,林肯带着儿子罗伯特从斯普林菲尔德前往印第安纳州的特拉湾,因为罗伯特刚遭狗咬伤。1931年,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在传记《林肯人生》中写道:"他相信狂犬石的疗效,他一位家姑就说过,林肯曾带一个儿子去印第安纳州特拉湾,让狂犬石治疗儿子的狗咬伤。"1936年,历史学家马克斯·埃尔曼试图核实这一说法,虽然无法确认具体使用了谁家的狂犬石,但确有多人作证林肯确实为此而行。

描述狂犬石的功能容易,但要说清它的本质却非常困难。狂犬石形状大小各异:黑色、棕色、灰色及其间的各种色泽;从几英寸到不比南瓜籽大多少;厚薄粗细、形态万千,唯一共同点就是都能治疗这种致命的病毒感染。

大多数传说都认为,狂犬石不是地质成因,而是动物肚中形成的。有的说是从肚子,有的说从头、颈、心脏或肩胛部位;有说是从驼鹿、野牛、白尾鹿或其他罕见的反刍动物体内取出。1885年5月3日,《纽约时报》曾作过一篇相对可信的报道,称狂犬石"据说是从鹿膀胱中形成的,只有生活在缺少饮用水、只能喝牛奶般浓稠液体的高温干燥环境下的鹿才会产生"。一般认为,当鹿等反刍动物吞食异物后,异物会在肚子里逐渐被毛发和氨基磷酸镁包裹而形成。一份资料解释说,狂犬石是"由植物和黏液物质凝结而成,是一种自然奇观,产自雌雄同体白尾鹿的第二个胃。它无数的细胞构造使它一旦贴合伤口就会吸附,每个细胞都有吸力,但只会吸收病毒,因为细胞过小,连血液都无法渗入"。

换句话说,狂犬石其实是一种贝兹尔症现象的变体。贝兹尔就是反刍动物体内,吞食的异物在肠胃中逐渐凝聚成一个小小的硬质球体,再经肠道排出体外。"贝兹尔"一词来自波斯语"解毒剂",此类物体向来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事实上,现代化学分析证实,某些贝兹尔体浸入含有砷的溶液后,确实能从液体中提取毒素。

然而,很多自诩狂犬石的东西其实并非上述形成过程。堪萨斯城一位J.M.迪克森所拥有的是一块石化珊瑚;北卡罗来纳州一位W.J.霍夫曼医生那里的则只是一块有趣的卵石。1976年,耶鲁医学院的托马斯·R·福布斯收集了多份关于狂犬石的报告,发现它们分别是页岩、长石、卡石英等各种矿物质。还有一枚被以1000美元的天价出售给史密森尼学会的"真品狂犬石",结果只是一颗被打磨过的肯塔基咖啡树种子。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真正的贝兹尔体,但更重要的是,一块资格尚佳的"狂犬石"必须拥有异于常石的独特质地或色泽,以显示出某种有机的痕迹,仿佛是一件曾经有生命迹象的东西已经石化。正是这种奇特和众人的信念,赋予了它神奇的力量。

林肯的儿子罗伯特后来活到82岁,可谓狂犬石疗效的成功典范。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操作正确,狂犬石就万无一失。极少数失效案例,要归咎于患者自身的缺陷:有人因胡须太浓密而影响狂犬石吸力而死;也有人在施术前不慎吞下伤口的毒液。 除了萨顿之石,得克萨斯州柯林县的米拉姆狂犬石在47年里据说拯救了400多条生命,只有两次失手。莱特本石更是服务了一个多世纪,主人说7天至少会使用一次,狗日期间更是频频上阵。各地报纸上层出不穷地报导狂犬石治疗成功的案例。1885年6月19日,《纽约时报》报导说:"威廉·斯蒂特尔斯的一个儿子在梅克伦堡县遭疯狗咬伤腿部,随后前往夏洛特由巴特勒先生施以狂犬石治疗。石头第一次粘附两小时,第二次30分钟,全程有医生和几名市民在场见证。"

当然,现在看来这一切都很可笑。试图通过毛细管作用来吸收毒素或病原体,根本无法在科学环境中复制。狂犬病毒也不会呈现绿色浑浊物。牛奶粘稠只是自然现象,而非什么神奇的吸力所致。鉴于狂犬病必死无疑,狂犬石的高治愈率实在令人怀疑。也许很多都只是被无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关于疗效的传言或许只是随时间累积而 bofa 上加载的,源于少数幸免于难的确认偏差。也确有不少狂犬石失效的记载:1886年在得克萨斯州沃思堡的一家人、密苏里共和报上报导的一名铁路工人,还有1886年2月在密西西比州新奥尔良遭狂狗咬伤,虽然到临近的沃特福德使用了狂犬石,最终两个月后还是不治身亡。

但相对于那些痛苦的烧灼和必死无疑的命运,狂犬石的吸引之处在于赋予人类掌控无情疾病的力量。将石头的功效解释为吸出毒素,暗示着信徒在某种程度上将之视为科学而非巫术。也许应该说,相信狂犬石的力量不是不科学,而是伪科学。

狂犬石最终销声匿迹于巴斯德疫苗普及,这恐怕是其无效的最好证据。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它们确实成为许多人对抗可怕狂犬病的最后希望。

即便在今天,狂犬石仍有人在使用和追随。一些民间医药指南和网站依然介绍它的使用方法。2014年,印度政府不得不正式发布声明,告知公众狂犬石无助于预防或治疗狂犬病。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获得疫苗并非易事,因此这种陈年习俗或许会继续流传一段时日。

从某种意义上说,狂犬石的热潮映射出人类对未知的焦虑,以及寻求掌控的渴望。当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时,人类会不惜一切地相信任何看似合理的理论和疗法。尽管现代医学已能解决绝大多数疾病,类似民间迷信的东西依然存在,只是转移到了对抗新型疾病的领域。比如一些人对能量石疗法的追捧,或者认为磁铁能治愈艾滋病、自闭症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坚持迷信存在的行为,说明了人类面临死亡威胁时的脆弱。

人类固然应该保持对科学的信念,但也不应否认这种天生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推动了我们的求知欲。如果总能设身处地为过去的无知开脱,也许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并包容当下存在的各种新旧迷信了。毕竟,驱使人们追随狂犬石疗法的,并非全然是无知,更多还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渴望生存的本能。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将石头视为救命稻草的行为,其实是人性中最原始、最真挚的一面的写照。